收藏
分享到
需要形成合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与政策环境
来源:  湾区义工整理        2022-01-20         中小企业   小微企业   投资   消费   利润

稳经济的主要目标是保住市场主体。只要市场主体保持活力,就会拥有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日前,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货币政策要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还要靠前发力,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尤其是地产业面临流动性压力导致市场宏观经济预期变差。在这种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各部门就开始制定各种计划,提振经济增长,增强市场信心,央行也先后采取了降准、降息政策。

目前,财政部已经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1.46万亿元,并要求第一季度就发行和使用,全年预估有3.3万亿左右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重要项目都已启动。在当前环境下,通过政府增加投资是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相对而言,货币政策可以通过紧缩有效抑制通胀,但宽松时不一定能刺激经济增长。不过,现在中国还没有出现所谓的萧条,因此,通过提供宽松的信用环境,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帮助扭转市场预期。在过去的20年里,这种逆周期操作的政策组合每每都能发挥预期中的作用。

从经济数据看,去年中国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工业企业显示出异常繁荣景象。2021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较2020年上升3.0个百分点,较2019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为近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月份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8.0%,两年平均增长18.9%;去年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是39.1万亿,同比增长了21.4%,而且出口和进口比较均衡,都增长了20%以上。

这种繁荣得益于出口以及国内投资需求旺盛。以主要处于上游的央企为例,2021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19.5%,利润同比增长了30.3%,净利润同比增长了29.8%,收入、利润、净利润几项指标,都创了历史最好水平。

事实上,让市场预期悲观的并非增长数据,而是切身感受。自疫情以来,服务业受到持续冲击,大部分人在城市从事服务业,能够直观感受到影响。首先,疫情对中小服务业企业造成较大冲击,疫情防控让人们减少了外出购物、餐饮、旅游以及娱乐等消费,一些中小企业面临较大挑战;其次,对相关行业的治理以及加强对金融、地产等行业的监管,也使高端服务业出现收入下降和失业现象。这些现象给部分人制造并传染了一些悲观气氛和不利预期。

此外,过去两年中国居民杠杆率大幅提升,不仅限制了居民部门继续加杠杆购房的能力,也直接削弱了消费能力。而地产业受到抑制的同时,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减弱也会减少公共消费支出。疫情防控的持续影响与居民、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都对消费构成压制,再加上线上购物对实体服务业的冲击,大量中小服务业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我们稳经济的主要目标是保住市场主体,保住了市场主体,就保住了经济发展的根基。只要市场主体保持活力,就会拥有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稳住市场主体就是稳就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8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因此,如何通过扩大消费为服务业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更加重要。

传统上,通过政府加杠杆扩大基建投资的做法,能够直接反映在GDP数据上,但很难通过涓滴效应惠及更多行业和人群,主要是对上游工业企业有利。如果引起上游商品涨价,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会形成一定冲击。因此,通过政府投资拉动消费水平和私人投资水平上升的效应正在减弱,市场对这种做法的认同感也在降低,从而进一步弱化其效果。

我们需要在刺激消费上下功夫,加强财政补贴的拉动效应,稳定服务业行业治理预期,挖掘新兴消费领域,避免疫情防控一刀切的现象,在合理统筹好疫情防控的条件下,通过增加节假日以及组织各种文化消费活动刺激消费。必须有效减轻年轻人的居住和婚育成本,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与文化娱乐产业,继续改革分配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拉动消费是各个部门都需要参与形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应该防止九龙治水造成的相互掣肘现象,要形成合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

(湾区义工整理)

版权提醒:《万顺》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参与点评
0人参与 | 0条评论
热门专题 more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