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到
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22)
来源:  湾区义工整理        2022-07-15         专精特新   服务平台   基金   北京   整治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科技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已形成。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达93家,居世界城市首位……日前,《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及首都高端智库相关研究成果在京发布。蓝皮书介绍,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在全国持续领先,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从2005年至2020年共增长2.1倍。

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蔡奇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指出,五年来,北京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一大批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有序退出,拆除违法建设超2亿平方米。

北京通过禁限目录严守功能底线的同时,也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开了更大空间,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的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1年的62%。蓝皮书课题组聚焦“十四五”时期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发展成效和经验。

首先,高精尖产业规模及发展能级方面,2020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增加值接近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4%,相比2018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2020年,北京高精尖产业企业59.55万户,占全市实有企业总量的38.3%,较2019年提高4.9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已形成。

其次,高精尖产业科技创新成效方面,2020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收入的7.3%,创建了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工业设计中心8个和企业技术中心92个。北京市布局了脑科学、量子、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型的研发机构。北京市独角兽企业数量(93家)居于世界城市首位。通用CPU、柔性显示屏、“5G+8K”超高清制作传输设备、新冠灭活疫苗、新型靶向抗癌药、手术机器人、高精密减速器等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陆续涌现。以医药健康产业为例,北京市已拥有亿元级品种100余个,医药健康领域源头创新品种全国最多。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在推进产业创新示范应用方面成果显著,北京市启动建设5个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创新医疗器械申请和获批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再次,高精尖产业基础能力方面,北京围绕十大高精尖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基础建设,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系统解决方案、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以及制造业单项冠军的供应商数量领先其他省份。福田康明斯“灯塔工厂”、小米“黑灯工厂”等行业标杆不断涌现。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得以率先启动建设,全国一半以上的网络安全和信创企业得以集聚。国家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重大平台在北京落地。

最后,高精尖产业园区方面,中关村科学城持续推进信息业、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三大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以攻克底层技术为牵引、以科技服务业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以健康产业为突破、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2021年,中关村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3.4万亿元,同比增长1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1.4万亿元,约占全市的2/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十三五”期间,中关村科学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0%,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0%。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精尖产业集群加速成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实力大幅跃升。“十三五”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9.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高精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完善产业联盟、研究院、专利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基金、特色产业园“六位一体”创新生态体系,将“20+”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持续提升“10+”中试基地产业化服务能力,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年1月14日发布《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的若干意见》,培育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怀柔科学城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积极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培育高精尖产业业态、完善新型城市形态、加快构建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未来科学城聚焦高精尖协同创新发展,目前已经建立了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海洋能源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直流输电协同创新研究中心6个协同创新平台。

此外,京津冀高精尖产业区域协同方面,京津冀三地协同推进规划共编、项目共享、企业互动、园区共建,“2+4+N”产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该格局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生态功能区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以及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城市副中心产业“腾笼换鸟”全面推进,积极对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汽车、医药、装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和项目落地取得重大突破。

“数据反映出,北京不仅产业产值总体在平稳上升,且更注重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评价体系从单一的产业增加值向多维度转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科学者”贾品荣介绍。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方力认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北京应全力打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谋划长期内在竞争力;要抓紧实现低碳发展转型,形成“双碳”竞争力;审时度势,推进高端制造发展,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推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双循环”竞争力。

版权提醒:《万顺》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参与点评
0人参与 | 0条评论
热门专题 more
猜你喜欢